明代晚期,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頻繁。最早在萬歷年間,鼻煙由意大利商人作為向中國皇帝進獻的貢品而傳入中國。
迎合中國人審美心理的鼻煙壺是由明末的藥瓶發(fā)展創(chuàng)制而來的。
中國最早的專用銅質(zhì)鼻煙壺始見于清代順治時期,由程榮章造,康熙時期出現(xiàn)瓷質(zhì),雍正時期出現(xiàn)玉質(zhì),乾隆時期的玉質(zhì)鼻煙壺達到鼎盛,且選材廣泛。
鼻煙壺融合了中國藝術的許多門類,博采眾長,自顯奇姿。
樣式上無奇不有,裝飾上無美不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縮影,也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奇葩。
二、清代時期鼻煙壺的基本特征
鼻煙壺俗稱煙壺,是專門用來貯放鼻煙的容器。
材質(zhì)有金、銀、銅、瓷、料、玉、石、竹、木、牙、漆等。
清代玉質(zhì)鼻煙壺有質(zhì)地講究、造型豐富、紋飾多樣、工藝精湛等特點。
如乾隆時期,流行溫潤如脂的白玉煙壺,其他有青玉、碧玉等,尤以新疆和田籽料整體掏膛最為著名,看重的是玉質(zhì)。
造型豐富,小巧玲瓏,富趣味性。
鼻煙壺的造型有方、圓、扁的幾何形;有樽等仿古器物形態(tài);更多的是仿生或仿日用器物的造型,如仿植物的花卉、瓜果、枝葉等形,仿動物的蟬、魚、蝠、蟾等形,仿日用器物的漁簍、荷包、燈籠等形。
小的僅4~5厘米高,大的有8~9厘米高,個別的超過10厘米高。
紋飾包羅萬象,有禽獸花鳥、蟲魚草木、山水人物、典故傳說、詩文書法等。
三、清代鼻煙壺的鑒賞要點
制作工藝主要采用碾琢、雕刻、巧作三種。
巧作最具特色,是選用帶皮色的子玉,合理地利用疵點或皮色的“美中不足”,隨形掏膛,或琢花紋,似拙實巧,尤存質(zhì)樸之趣。
常用題材有蟠螭、夔龍、花鳥、魚藻、人物、風景等,多取寫意手法,有時似是而非,藝術感染力強,顯得愈加精美。
鼻煙壺蓋一般也都是用各種珠玉寶石。
器底多琢有陰刻篆書或隸書的“乾隆年制”四字款,一行直排或兩行橫排,極少數(shù)刻在器身隱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