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瓷看底,玉看皮?!本拖袢说钠つw一樣,玉皮殼是玉器里外表象的連結,能直接看到和摸到。從玉
里玉外的對比中能分析出玉皮殼的老化程度以及做工、沁紋痕跡,所以辨認古玉的皮殼包漿是古玉鑒定的一項
重要步驟,也是一項經(jīng)驗性極強的技能。
漢 六朝 玉瑞獸
古玉皮殼的形成
根據(jù)目前的出土資料來看,古人做玉的第一道是開片造型。因為古人的工具原始,開片和造型的過程很漫長,
所以就在開片造型的過程中開始了第一次打磨拋光工藝。開片造型和第一次打磨拋光工藝之后,接著用尖物刻
出第一次草圖來,在草圖刻工中加入第二次拋光工藝。
古玉表皮
這道工序完成后,就正式開始雕刻工藝,正式的雕刻工藝耗時更久,過程中形成了第三次拋光。之后,再通過
核對后再開始第四次拋光——全面完成的拋光工藝。這中間還不包括小修小改時的小拋光,所以在多次拋光過
程中就形成了玉皮殼。
從層次上看,古玉皮殼的底子是經(jīng)過第一次拋光后形成的,在拋光的底子上開始雕刻,然后再拋光。因此古玉
皮殼的層次分析是:拋光——刻工——拋光。刻工在拋光的中間,也就是說,刻工在皮殼的中間層次。
特別注意在刻工槽底、洞里拐角處和角落里都是這樣的,這是關鍵之點。
古玉表皮
看拋光:戰(zhàn)國到漢代的古玉皮殼的拋光最好看,有“玻璃光”之美譽。古玉開始時以短線拋光為主,這在紅山古
玉皮殼中最明顯。宋元明清時期,因為拋光半機械化,出現(xiàn)了中線拋光工藝。所以在玉皮殼底子上玉表面就平
整得多了,但玉皮殼就開始薄起來了。現(xiàn)在的新玉使用的是一次性大面積機械拋光,因此沒有皮殼可言。
玻璃光
仿品高拋光痕跡
看包漿:包漿是人的汗跡留在玉表面而形成的,這在開片成型時就開始有了。古人開片成型化去幾月幾年,這之
中天天搓摸玉的表面,汗水留在玉上,包漿就越來越厚。古玉出土后,收藏者把玩盤摸,玉表上又開始留下盤
摸時的汗跡,包漿就更厚更潤了。
這與做包漿有本質的區(qū)別,以純粹人工手段模擬作出的包漿往往流于表面,整體均勻覆蓋,缺乏變化。
古玉包漿
看沁色:沁的含義是土里的或空氣里的或水里的元素通過皮殼進入玉里而產生的成分變化,進而產生了色變
——沁紋。有咎裂處是最容易沁化而形成沁裂紋,這在玉皮殼上最先起變化。因氣候變化或其它因素,玉皮殼
上會表現(xiàn)出膨脹或萎縮。膨脹的結果是出現(xiàn)桔皮紋、象皮紋、皮疹紋,而萎縮的結果是出現(xiàn)縮斑縮紋。
春秋勾云紋玉璜
古玉皮殼上的侵蝕痕跡和玉色的老化沁化是長時間的變化,形態(tài)自然,表里相成,可以清晰的看到它變化的來
龍去脈,所有的變化也有根有據(jù)。最重要的是注意刻工,都是沉在老化沁化之下、皮殼之中。如果玉皮殼老化
了,而玉里肉顯新,或者玉里肉色老而玉皮殼不老,都有可能是現(xiàn)代仿品。
西漢早中期 獸紋玉劍首
現(xiàn)在普通仿品,只經(jīng)過一次性大拋光,所以工底和角落里顯得干澀,盡管有的用泥掩蓋作舊,然而泥一洗去新
工就原形畢露。精仿品也用多次拋光,但終究急工好利,光薄色嗆,不可能如古人一樣的幾年的慢工細活,而
且很難形成刻工在皮殼中間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