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是漢族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作為一種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還原氣氛不充足,色調便呈現黃色或黃褐色。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于世。漢族勞動人民制作瓷器的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青瓷,歷經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發(fā)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
北方青瓷胎體厚重,玻璃質感強,流動性大,釉面有細密的開片,釉色青中泛黃。
唐代的越窯、宋代的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都屬青瓷窯系。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青瓷。
目前在河南鄭州、安陽、洛陽、鞏縣、偃師,河北藁城、北京,陜西西安,山東益都,安徽屯溪,江蘇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遺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許多原始青瓷及殘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盤、瓶、甕、罐、豆等。經科學測定,它們已基本上具備了瓷器的特征,但與后來成熟階段的青瓷比較,還帶有原始性,如氣孔較大,胎料中雜質較多,釉色還不夠穩(wěn)定,故稱為原始青瓷。青瓷歷經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發(fā)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肅等地東漢墓葬和遺址中,都出土了東漢的青瓷器。僅在浙江上虞縣就發(fā)現了四處東漢瓷窯窯址,對其中小仙壇窯址做了發(fā)掘,并對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學測定,結果表明,含鐵量比原始青瓷少,胎體呈灰白色,胎質燒結,吸水最低的一片僅有 0.16%,燒成溫度為 1310℃,采用龍窯焙燒,顯微鏡結構與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達到較高水平。說明東漢時期青瓷燒造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因浙江上虞縣一帶曾是古越人的故鄉(xiāng),戰(zhàn)國時屬越國管轄,唐朝時稱越州,所以這一帶的瓷窯統稱越窯。
西晉 越窯
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各地燒制青瓷更為普遍,瓷窯增加,種類繁多,質量進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色晶瑩純凈,常用類冰似玉來形容。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北方青瓷胎體厚重,玻璃質感強,流動性大,釉面有細密的開片,釉色青中泛黃。
宋代 耀州窯
鑒別方法
一、看釉面要培養(yǎng)自已能區(qū)別火光、啞光和寶光。新器釉面“賊”亮,稱為火光;吃了酸液稱成啞光;在一般的情況下,瓷器出產年代越久,釉光不是越來越失色,而是越來越“醇”,這稱為寶光。多看、多比較會有收獲。
二、出土不久的青瓷腳沿線會有白色粉末狀“汗花”的殘留。
三、有的瓷器釉面會有“土吃”現象,真土吃雖有嚴重與不嚴重之分,但不管怎么樣,全器土吃不可能"步調一致",應該是沒有規(guī)律,很自然,有天工自成之感。
四、施玻璃釉的瓷器,尤其是釉面較薄的,會出現片紋。這種片紋隨著釉的厚薄不勻,會有過渡感。釉薄的片紋周邊會有卷翹感,在光線下觀察,可以看到不同的折射現象。
五、由于胎料較粗,底部露胎處,隨旋轉軸心時有出現“慧核”和“慧尾”的現象。“慧尾”不能太長,因為那個年代的輪轉速度不可能很快。
六、釉面厚薄不勻,或有流釉、結釉,應屬正?,F象。
七、限于那個年代瓷土淘洗的條件,露胎處應有不同程度的火石紅。
八、器物表面若粘有土跡,用水一沖就掉或用水永遠洗不掉的,都要仔細審視,前者為泥漿,后者為膠類。
九、以上幾點要綜合考慮,不要光顧一點,不及其余